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要闻
2号站文章报导_综述丨非遗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教授主持论坛时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语境下的中国非遗,从保护切入缔约履约二十年,向世界贡献了保护的中国经验、智慧与方略。本次研讨会聚焦系统性保护,围绕非遗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旨在夯实保护基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作为活态文化与系统性体系,非遗仅有实践探索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理论的一环,哲学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支点。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关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因而成为带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文化工程。新的起点上,面对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阐释中华文明的特质,服务社会新需求,不断深化保护实践探索,需要凝聚专家学者的力量并作出学理上的思考与回应。,,在“理论与实践”板块,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兆荣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期刊社社长苏发祥教授分别从非遗与农学关系、非遗权益保护、非遗生态本质、非遗研究方法等视域分享了研究成果。,,彭兆荣认为,当下我国正在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速度,但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农耕文明、农业根脉结合得最为密切,比如二十四节气、春节等,都与农耕文明互为一体、相互依存。作为中华文明的概括性表述“天时地利人和”,其核心价值包含着“道法自然”中以获“利”、以求“和”(二者皆从“禾”),都包含着农耕文明的因子。,,潘鲁生论述了非遗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他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保护非遗的职责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为法律责任,但并没有为非遗提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著作权法》中有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另行规定”的内容,但相关条例一直没有出台,非遗权益的依法保护迫在眉睫。他建议从国家、集体、个体等层面明确权益保护的对象,并针对版权流失、版权转让等问题,提出要处理好国际层面的权益保护,并建立相关国际组织。权益保护是非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现代化工具,是非遗系统性保护中形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中心线索。,,宋俊华提出,非遗本质是生态的,是通过本生态与衍生态互动、转化来推动不断发展的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河流。非遗系统性保护是建立在非遗的生态本质之上的,是按照非遗生态系统性规律进行的,既是对非遗自身生态系统的保护,又是对非遗与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关系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非遗在社区”,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两个重要方式,是以具有鲜明特色、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为核心和标志的,是以非遗与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为特征的。,,苏发祥认为,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关于非遗学科建设、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非遗的学科建设必须厘清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他从非遗学的学科体系与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维度,讨论非遗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以期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方法论指导。,在“方法与路径”板块,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高丙中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乔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分别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理论路径、实践路径、哲学视野、人类学思考等角度进行集中讨论。,,高丙中探讨了建立系统保护的理论难点,并提出将代表性与普遍性(在操作上为广泛性)作为系统性保护的理论基点。非遗保护把独特的生活文化项目确认为国家的、人类的非遗代表作,独特性借助代表性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是借助广泛的参与(参与的广泛性不断增长)而趋向普遍性的理想的。非遗系统性保护在于对项目的特殊性、代表性和普遍性在三个层次各自的性质与状态、相互承接与转化都做出完全的支持制度和成全行动。系统性保护的具体展开,包含着丰富的政策、方法、行动的选择与配合。,,乔晓光认为,非遗系统性保护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实践问题,而是进入到复杂性实践阶段。文明转型期本土文化内部整合的人文复杂性,是新文科建议要面临的基础课题。诸多已进入不同级别非遗名录的文化类型,仍欠缺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田野研究,我们对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固有的知识框架里。文化有时、文化有约,非遗传统的研究仍需要有整体性持续深入的田野信念,有以人和生活为本的文化感性的在地研究。文明转型期是一个整体文明实践创新的过程,也是一场思维革命的过程,接受和参与这个过程是时代的必由之路。,,李萍认为,系统哲学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对世界平面化、简单化认识的局限,倡导的是系统思维,即注重开放性与系统性的整体性系统思维,注重非线性与自组织性的协同性系统思维,注重适应性与生成性的突现性系统思维。非遗保护并非某个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地的事情,只有构建起非遗项目保护的完整系统,才能真正有效实现非遗项目保护。在认识上要克服条块分割的局限,树立大保护观,在内容上要加强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日常管理工作上要减少行政干预,非遗项目的延续有其自身的规律,自身规律发挥作用才是非遗项目得以延续的最根本动力。,,色音认为,人类学文化整体观对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启示,人类学文化整体观和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在理念上高度契合。他从人类学文化整体观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启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优化升级、非遗系统性保护与政府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等方面,探究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他指出,系统性保护作为一个自上而下提出的概念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但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学理性阐发还不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是很好的开端和契机。,,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研究员主持了下午的论坛和互动交流环节。来自非遗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参加了研讨。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还就传承创新、产业发展等议题同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探讨。,,(图片:周奇 杜丽丽)
(来源:)
下一篇:没有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织梦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织梦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织梦新闻网,http://whmagc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