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地方新闻

二号站平台内部消息_云南启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

2024-11-16 13:07织梦新闻网编辑:主管人气: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将于6月11日上午在云南美术馆正式启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参加重大国事活动中,多次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采,鼓励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傣族服饰(摄影:肖依群),,白族绕三灵(摄影:余国勇),,藏族弦子舞(摄影:陆江涛),,关索戏(摄影:金云龙),,基诺大鼓舞(摄影:刘建明),,景颇族目瑙纵歌(摄影:王伟),,拉祜族芦笙舞(摄影:李剑锋),,壮族织锦(摄影:马秀娟),,傣族高升(摄影:李维俊),,豆末糖制作(摄影:阮坤瑾),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经过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贡献了绚烂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南文化和旅游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社会、体现当代价值,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一是不断加大非遗立法保护的力度。在颁布实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基础上,2022年,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建设有突破性进展。202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省22个项目入选(涉及2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涉及14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其中傣族剪纸和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南省政府公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各州(市)政府公布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各县(市、区)政府公布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现有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5人,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19人,各州(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各县(市、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县(市、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公布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是非遗传承传播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建立了云南省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强化数字化保护记录。完成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记录保存;开展7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隔年举办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已举办12届、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已举办2届,形成了云南非遗传播展示的特色和亮点。四是不断推进非遗融合发展。报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在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和泸水市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公布云南省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推进旅游产品质量提升。,,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摄影:陆江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摄影:杨士斌),,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摄影:吴昭红),,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摄影:马秀娟),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展示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全国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节日。自2006年以来,云南已连续16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起到重要作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围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活动主题,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除在主会场举办展演展示活动以外,还将组织举办“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线上活动,开展首届“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以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示活动,展示非遗的价值与魅力,反映非遗保护成果及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映的场景面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广泛挖掘与宣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实践,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营造全民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各项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绽放迷人光彩。,2022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 系列活动日程,一、“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线下活动,时间:6月11日-6月13日,地点:云南美术馆,内容:全省30余项非遗相关产品、非遗工坊、中华老字号在现场进行展示、展销。,二、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展演,时间:6月11日-6月12日(每天上午10:00-13:00,下午15:00-16:30),地点:云南美术馆,内容:从历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的优秀节目中选调部分节目在现场进行展演、展示、展播。,三、非遗普法宣传,时间:6月11日-6月13日,地点:云南美术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四、文物鉴定,时间:6月11日-6月13日,地点:云南美术馆,内容:文物专家现场为广大收藏爱好者鉴定收藏品。,五、云南非遗公开课,时间:6月11日-6月13日,每晚19:30-21:30,地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视频号及抖音官方账号,内容:邀请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腾冲皮影戏、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剑川黑陶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剪纸;藏香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傈僳族阿尺木刮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寓教于乐的非遗课堂。,六、“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线上活动,时间:6月10日-6月23日,地点: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电商、快手、万达集团、唯品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内容: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非遗老字号、非遗工坊、边境县非遗项目为重点对象,通过直播、秒杀、预售、闪购等方式开展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让广大消费者“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七、“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时间:6月11日至12月底,地点:云南省文化馆,内容:评选活动以“忆美云南·非遗伴礼”为主题,遵循“源于非遗、匠心独运,连接生活、贴近消费,传承历史、绽放光彩”的活动理念,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征集评选出一批独具云南地方特色的“非遗伴手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5月下旬至6月上旬作品征集;6月至7月作品在云南省文化馆集中展示、评选;7月至12月入选作品进行公示、公布、展览。,八、云南非遗影像展,时间:6月11日-6月13日,地点:云南美术馆,内容:汇集展示反映云南非遗相关的摄影(相机、手机摄影)和短视频作品,在活动现场展示展播,呈现非遗保护成果及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映的场景面貌,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已推荐
0
  • 凡本网注明"来源:织梦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织梦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织梦新闻网,http://whmagc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2号站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号站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