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财经要闻
二号站开户地址_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与2022年广西“非遗购物节”在崇左启动
6月11日,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暨2022年广西“非遗购物节”点亮仪式在崇左市太平古城启动。,,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崇左市人民政府主办,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政府承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崇左市市长迟威出席仪式并致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出席仪式。,,甘霖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全区非遗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非遗保护法律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全面加强;非遗项目申报不断取得突破,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现全区14个市全覆盖,自治区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整体性保护成效显著,全区设立了9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建设有各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平台405个,数量名列全国第一方阵;非遗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此外,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广西有礼·广西美味等系列非遗品牌传播活动开展,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繁荣。,,▲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广西18个项目入选。实现了全区14个设区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覆盖。,,▲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新式编织机器,随后,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共同点亮启动按钮,宣布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开幕式暨2022年广西“非遗购物节”正式启动。,2022年广西“非遗购物节”,开幕式上,来自区内的文艺工作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艺作品展演。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作中心表演的以花山岩画为题材的舞蹈《花山·岜莱》,生动展现了左江流域,台地景观、花山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社会生活融合的独特魅力;融水苗族芦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贾征分别用高、中、低三把芦笙独自演奏的芦笙曲《达亨嘎》,表现了融水各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全民族脱贫后,各族人民吹芦笙打同年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大新县文化馆带来的乐队弹唱《唱着山歌盼你来》,歌中一句句意为“欢迎!来吧”的大新壮话“嘛啰喂”,道尽了对宾朋到来的热情欢迎……现场群众享受了一场“非遗文艺盛宴”。,,▲舞蹈《花山·岜莱》,,▲天琴弹唱《天琴姐妹》,开幕式后,领导们移步到广西非遗购物节现场参观指导展示活动。在广西非遗购物节现场,人们可以品尝软糯香甜的艾糍粑、通红火辣的天等辣椒、清香味甘的凭祥五月茶,欣赏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精美壮锦,把玩壮族特色乐器天琴,多形式、多方位地体验广西非遗文化,领略其多样、独特的魅力。,,▲壮族五彩糍粑制作,,▲现场游客品尝崇左特色酸粥,据了解,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分为启动仪式、2022年广西非遗大集市活动、“魅力崇左”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江州区乡村振兴成果图片展、实地参观江州区新和镇乡村振兴成果等六大板块的线下活动,以及“云”上非遗产品直播带货等主要活动。活动致力于宣传展示近年来广西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遗相关知识,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本次活动中,广西各地线上参展店铺60多家,线下参展单位106家。同时,购物节精选了广西的特色非遗产品进行直播,产品涉及传统工艺技艺、非遗美食、非遗文创及非遗衍生品等种类。,,▲崇左江州那贞壮狮表演,2022年“非遗购物节”通过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在“一键游广西”平台搭建“广西非遗精品线上展示展销馆”等方式,多平台、多形式进行非遗商品的直播“带货”活动,以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探店直播及短视频宣传等形式推广传播非遗文化、销售非遗产品。活动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广西非遗产品走上云端,在促进广西文旅市场复苏复兴,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是非遗保护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作为此次活动开幕式举办地的崇左市,是广西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的边关城市。去年,壮族天琴艺术和壮族侬峒节两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崇左又增加了两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花山岩画,,▲壮族天琴艺术,,▲壮族侬峒节
(来源:)
上一篇:二号站注册地址_贵州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主场活动在铜仁开展
下一篇:没有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织梦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织梦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织梦新闻网,http://whmagc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