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财经要闻
1号站平台网址_“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
11月13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广生,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钟廷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二级巡视员陆文捷,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强世功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京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部门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揭牌及聘任仪式由强世功主持。,郭广生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交流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郭广生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历程和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贡献,以及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科研、宣传展示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强调高度重视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深度合作,指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交叉学科战略布局和方向规划,力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领域,不断产出高质量教研成果,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王晨阳在致辞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他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要将统一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共同性为根、以差异性为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王晨阳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希望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继续发挥在民族问题研究和非遗保护方面的学术优势和实践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在非遗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系统研究。,钟廷雄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十分重视和关心,表示党中央的重视、总书记的关怀激励并坚定了我们做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决心和信心,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挖掘阐释工作,包括设立研究课题,开展专项研究,支持和协助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相关工作,支持和帮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学术交流阶段,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非遗保护实践的中国经验、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保护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议题展开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继富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三个方面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系统性保护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人民为中心,“两创”实践实现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林继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各民族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推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凝聚人心、以文化人、精神归依的重要精神力量,正以系统性保护实践,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魁立认为研究基地是学者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从中国史诗《格萨尔》到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刘魁立详细论述了非遗与共同体的关系,指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了人;民族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了民族,强调要从对物的认识,增强对造物背后的智慧的认识,进而去发现“人”,关注创造文化的真正主体。,马盛德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母校中央民族大学的故事,以亲身感受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民族平等政策中教育平等的重要意义。马盛德从“铸牢”的“铸”字出发,提出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铸牢”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已有历史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多民族信仰和谐共存、多民族家庭和睦相处、共同用汉语演唱的多民族花儿、源自汉族花灯的多民族舞蹈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马盛德指出要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为当下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永林认为,中国多民族的非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非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之大责。尊重珍惜不同民族的非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要加强各民族非遗之间的交流,搭起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与纽带。黄永林提出要加强各民族非遗理论研究、建立非遗研究学术共同体、建立非遗学术组织、加强各民族非遗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展开论述,认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文化差异性和统一性的高度精炼概括,其中体现的是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对统一性的高度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同又不同”的特征,即今天学术概念中的“文化多样性”。由于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在多样性的前提之下,又体现出对统一性的高度认可,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共铸才是有可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社区为基本出发点的多元行动已经成为共识,非遗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顺势而为之、大有可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萧放谈到马仙信俗和龙舟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村落共同体重构和社会治理的调研案例。非遗不仅在价值观引领和社会关系,还在情感联结与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宋俊华提出了非遗保护面临文明冲突、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协调多样性与统一性、物质化等多重挑战,并结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非遗保护道路的探索发表了见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关注云南地区民族问题,指出非遗保护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和西方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今天,面对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传统文化正在从文化现实变成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李然提出,要深入阐释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首先要利用非遗阐释中华民族的五个突出特性,其次要加快形成非遗铸牢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话语体系,进而加强实践工作力度、与时俱进,将单一项目保护与区域整体性保护相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陆文捷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作为研究基地的牵头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此类交流研讨活动,一如贯之地支持研究基地,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基地能将学术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思想产品。,林继富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做会议总结,表示会将专家们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从中获取智慧、汲取养料,在未来研究工作中走得更好、走得更稳、走得更扎实。
(来源:)
上一篇:二号站开户地址_浙江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履约工作第一期培训在杭州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织梦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织梦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织梦新闻网,http://whmagc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